研究興趣
孔燕翔博士擁有豐富的第四紀地質學和地年代學背景,目前專注於塑膠污染的前瞻性研究。孔博士最初專注於環境中的微塑膠污染,研究始於海灘污染及其與海洋的相互作用。隨後,他將研究擴展至淡水系統,調查台灣河流中的微塑膠污染水平、來源和途徑。通過與團隊的合作,孔博士為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了防止微塑膠污染的重要建議。如今,他的研究重心已擴展至一般塑膠污染,並與非政府組織密切合作,開發可持續的環境解決方案。孔博士在獲取重大研究資金和領導跨學科團隊方面的能力,突顯了他致力於推動環境污染理解和減緩的承諾。
代表著作
Lin, H.-T., Schneider, F., Aziz, M.A., Wong, K.Y., Arunachalam, K.D., Praveena, S.M., Sethupathi, S., Chong, W.C., Nafisyah, A.L., Parthasarathy, P., Chelliapan, S., Kunz, A. (2024): Microplastics in Asian River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st detected types, and inconsistency in methodologi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49: 123985.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4.123985
Kunz, A., Schneider, F., Anthony, N., Lin, H.-T. (2023): Microplastics in river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rrelation with land use, potential sources and pathwa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21: 121096.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3.121096
Schneider, F., Kunz, A.*, Hu, C.-S., Yen, N., Lin, H.-T. (2021): Rapid-survey methodology to assess litter volumes along large river systems – A case study of the Tamsui river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13 (16): 8765. https://doi.org/10.3390/su13168765
Wong, G., Löwemark, L., Kunz, A.* (2020): Microplastic pollution of the Tamsui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in northern Taiwan: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60: 113935.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0.113935
Lee, H., Kunz, A., Shim, W.J., Walther, B.A. (2019):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of table salts from Taiwan, including a global review.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9: 1014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6417-z
重要研究與突破
解決海洋塑膠廢棄物:台灣的回收挑戰與創新. 海洋垃圾,主要由合成聚合物或塑膠組成,帶來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挑戰。這些廢棄物通過纏繞和吞食危害海洋生物,傳播外來物種,釋放有毒添加劑,污染食物鏈,並危及人類健康。目前估計,我們的海洋中有多達1.3億噸的塑膠廢棄物,每年約有270萬噸進入海洋環境。如果現行做法繼續,到2060年,管理不當的塑膠廢棄物可能達到每年2.65億噸。減少塑膠廢棄物的努力包括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和進行清理活動。然而,處理收集到的海洋垃圾仍是一大挑戰,這些垃圾通常受到污染且已經降解,若無先進處理方法,回收困難。填埋和焚燒是常見的處理策略,卻導致原材料的損失和環境污染。最近的進展顯示,將海洋垃圾轉化為工業原料或消費品具有潛力,例如從漁具中提取塑膠顆粒或生產裂解油和合成氣。然而,對於其他海洋垃圾成分,如硬塑膠浮球和浮標的可行解決方案仍然有限。台灣在海洋垃圾污染方面的廣泛努力和研究,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範例。評估沿海常見的硬塑膠浮標和浮子的回收性顯示出顯著的機會。與回收運營商、塑膠樹脂生產商、顧問和品牌所有者的合作,有助於了解他們在回收這些物品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制定實際策略可以提高回收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包括概述回收步驟和因素的決策模型。各行各業和利益相關者普遍願意回收海洋垃圾。然而,高昂的回收成本使得回收產品價格高昂且缺乏競爭力。政府補貼、稅收優惠和其他財政激勵措施對於鼓勵回收努力至關重要。由於海洋垃圾的混合性質和不利的材料組成,回收公司面臨挑戰。開發處理海洋垃圾的成本效益方法至關重要。標準化材料識別和促進在漁具及其他海洋設備中使用可回收材料,可以改進回收過程。對於不同類型的海洋垃圾,需要量身定制的處理方法。標記塑膠物品的材料代碼、設計可回收產品以及對有害化學品實施更嚴格的控制,可以提高回收的可行性。總而言之,儘管對回收海洋垃圾有明顯的興趣,但仍存在重大的經濟和材料相關挑戰。通過財政激勵、改進回收技術和監管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對於發展可持續的海洋垃圾回收產業至關重要。這些努力為未來制定減輕海洋污染和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的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淡水環境中的塑膠污染:日益嚴重的危機 塑膠以其多功能性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但不當的處置方式已經造成了重大的環境破壞,尤其是在河流和淡水系統中。微塑膠,這些由較大塑膠物品分解而來的微小顆粒,從陸地遷移至水體,對水資源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微塑膠存在於沉積物、地表水和生物體中,影響人類、動物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儘管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日益增長,但與海洋環境相比,淡水塑膠污染,特別是在亞洲,仍然研究不足。大多數研究集中在歐洲和北美的河流,但了解全球河流中的微塑膠污染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污染物最終會進入海洋。河流是塑膠廢棄物的主要通道,亞洲河流被認為是污染最嚴重的,貢獻了每年進入海洋的全球塑膠廢棄物總量的86%。儘管對河流中微塑膠污染的研究有所增加,但其運輸機制、來源和生態影響仍未完全了解。此外,其他淡水環境如湖泊、水庫和水產養殖池塘的研究也相對較少。亞洲,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日本,由於快速工業化和廢棄物管理不當,是全球塑膠污染的重要貢獻者。這使得其河流充滿了塑膠,成為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亟需對亞洲淡水系統進行全面研究,以提供風險評估和政策制定的依據。微塑膠通過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和釋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威脅水質和淡水生態系統。塑膠降解緩慢,可以在環境中存在數百年,加劇了污染問題。了解淡水系統中微塑膠污染的範圍和影響,對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至關重要。需要全面的研究和針對性的政策來解決河流中的塑膠廢棄物所帶來的環境挑戰,最終有助於全球減少海洋塑膠污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