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興趣
如同大多數亞洲國家,台灣都會區普遍因生活機能良好,又有較多工作機會,是多數人口居住的地方,且住宅區、商業區及工業區混合的情況十分普遍,造成社區常見各式空氣污染及廢熱來源,如餐廳、宮廟、攤販、夜市、汽機車排放等等,民眾往往在不及防範之下吸入二手菸、拜香煙霧、炒菜油煙或汽機車廢氣,加上都市熱島效應,鎮日的高溫及空污對健康造成雙重傷害。這些社區污染源大幅提高了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近距離暴險到比氣象及環保單位觀測站數據更高的高溫及空氣污染的可能性,更時時傷害著高脆弱族群。
龍研究員自1999年起,長期關注於社區污染源分布,尤其是肉眼不易見,民眾卻容易直接暴險的PM2.5。 PM是微粒物質( Particulate matter),PM2.5則是氣動粒徑小於2.5微米,可深入肺部的細懸浮微粒。PM2.5表面或本身是由許多複雜的化學物質所組成,例如致癌性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因此,PM2.5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為人類致癌物。近年,龍研究員團隊與資訊科學家及社會科學家合作,於夏日持續深入社區進行系統性研究,探討社區中被忽略的熱危害及PM2.5來源,分析民眾實際的熱危害及PM2.5濃度,並分析PM2.5之水溶性因子、有機指標物及PAHs,同時解析可控制之影響因子,以盼提供民眾自我防護的策略及政策建言。
代表著作
重要研究與突破
龍世俊研究員的研究領域是環境健康,致力於探討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環境因子,最終目標在於減少任何與環境暴露有關的健康風險。此研究主題有二大方向,是目前台灣與亞洲兩項最重要的環境健康挑戰。其一是都會區空氣污染(細懸浮微粒如PM2.5等有害物質);另一則是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
都會區空氣污染
除了評估環境PM2.5,龍研究員的研究聚焦於民眾的PM2.5暴險來源與原先較受忽視的社區暴露源,如燃香。如今,龍研究員正帶領跨領域的學者們進行一項整合型計畫,評估PM2.5的暴露源與減少暴險的可能途徑及台灣社區的健康風險。團隊透過新研發的微型感測器,量化各類社區汙染源對社區空氣品質的影響程度,包含強度、頻率及時間(Lung et al., 2020)。並且基於以上經驗,龍研究員帶領一項國際型計畫「亞洲污染物的空氣感測與健康調查(Health Investigation and Air Sensing for Asian Pollution, Hi-ASAP)」,研究團隊包含十個以上的亞洲國家。Hi-ASAP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所支持,為促進永續科學發展「未來地球(Future Earth)」國際活動下,亞洲分區中心所認可的國際合作計畫。龍研究員團隊已組織了討論會議與培訓工作坊,將研究工具與方法論傳授給其他團隊成員。此國際合作將提升研究團隊的能見度與科學價值,進而促成亞洲區PM2.5微型感測網的建構。
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
龍研究員曾帶領環境科學、資訊科學、社會科學、及公共衛生領域等專家執行一整合型計畫,研究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熱危害脆弱度。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以新方法探討合適的熱指數,做為熱預警系統的閾值,分析台灣的全死因死亡率、熱相關疾病就診與急診等健康數據,並比較該指數中的指數(Cheng et al., 2019)。此研究提供了健康基礎證據,可供建立有效的熱預警系統,以減少氣候變遷下酷暑日的健康風險。
第二個研究成果評估了都市規劃因子在公共衛生中的重要性。我們使用PLS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modeling)分析綠地結構因子與減少心肺疾病的死亡率之相關程度,探討結構因子在空氣污染與溫度這兩個影響心肺相關疾病的中介效果(Shen & Lung , 2016, 2017, and 2018)。其貢獻在於提供以都市規劃來降低健康風險的實際解決方法,考慮不同綠地結構因素(如破碎度),以透過減少空氣污染與熱危害來減少健康衝擊。前述出版品中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不僅評估了氣候變遷下的健康衝擊,且透過實施恰當的都市計畫與建立有效的熱預警系統,具體建議可降低健康風險的方法,此番努力,皆盼能釐清有效的調適策略以減少氣候變遷趨勢下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