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rojects of RCEC in 2024
  • 計畫名稱:
應用福衛七號與現地觀測及韓國地球同步衛星於水氣及溫室氣體之研究 (劉千義副研究員、陳怡均助研究員、周崇光研究員)

本研究計畫透過衛星與地面遙測方式,針對大氣中的水氣、雲微物理性質及空氣污染物,進行高災害天氣及估算地面污染排放等研究議題進行雙邊研究合作。研究主軸以臺灣的福衛七號(FORMOSAT-7)、韓國地球同步衛星(GK-2A、GK-2B)及日本地球同步衛星(Himawari-8/9)等這幾個衛星的觀測資料,透過人工智慧方式進行臺灣現地遙測水氣反演演算法的精進,將所反演估算的大氣總可降水量進行中長期的分析,此外也利用衛星遙測之雲微物理性質,進行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快速增強特徵探討。另外於空氣污染物排放監測方面,分享了以歐洲Sentinel-5P衛星所進行的在月尺度下臺灣地區的地面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推估(如圖一所示),目前也開始介接使用韓國同步衛星GEMS/GK-2B資料,利用逐時觀測資料進行日尺度下排放量的監測。研究計畫由我國國科會和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Korea)所共同支持。

圖一. (左上)利用TROPOMI/Sentinel-5P的NO2 柱狀密度所推估的2021年臺中火力發電廠(TCPP)的NOx排放量。中火和中龍鋼鐵的區域分別為黃色和藍色多邊形。(左下)由衛星推估的2021年麥寮六輕工業區(ML)的NOx排放量。六輕工業區的區域為黑色多邊形。(右)2021年由衛星推估的台灣北部、中北部、中部、中南部和南部的年平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藍線是每個區域的邊界。 TCPP 和 ML 標記為綠色星號。

  • 計畫名稱:
應用感測器探討亞洲地區空氣污染與健康首航計畫 (龍世俊研究員)

本計畫為國際大型永續科學活動-未來地球Future Earth之亞洲地區計畫,由本院主導,共有9個國家參與。Hi-ASAP首航計畫主要目標是應用新式發展的研究級低成本感測器,提供科研證據以支持能有效降低空氣污染的政策行動。在中央研究院永續中心的支持下,自2016年起,每年辦理低成本感測器及研究方法論的研討會及訓練課程,以訓練研究團隊使用同樣之技術及方法論。此外,環變中心亦提供各國空氣污染或評估健康指標的研究級低成本感測器,以收集到足夠的研究數據。其他國家則提供當地研究人力及管理野外觀測事務,並將數據匯整至由環變中心維護的資料庫中。合作概況已於2022年發表在Lung et al. IJERPH 2022 DOI: 10.3390/ijerph19031522論文中。未來Hi-ASAP預期成果包括國際比較與綜整分析之學術論文以及政策影響。

  • 計畫名稱:
第七期耦合模式比對計畫 (李威良副研究員、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氣候模式團隊)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李威良副研究員

耦合模式比對計畫 (CMIP) 是世界氣象組織 (WMO) 下世界氣候研究計畫 (WCRP) 的一部份,整合世界各氣候研究中心的歷史氣候模擬與未來推估,以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變遷。CMIP 及其相關資料對於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以及其他國際和國家氣候評估至關重要。RCEC 過去以台灣地球系統模式第一版 (Taiwan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 TaiESM1) 模擬過去與未來氣候變遷,參與第六期耦合模式比對計畫(CMIP6),協助推估全球暖化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可能衝擊,做為 IPCC AR6 的科學依據。IPCC已於 2021/08/09 發表 AR6 第一工作小組報告 (Working Group I),其中便引用了 TaiESM 的研究成果。RCEC持續改善TaiESM並提高空間解析度為TaiESM2,將以TaiESM2參加第七期耦合模式比對計畫(CMIP7),預計於2028年底完成新的氣候推估,作為IPCC撰寫第七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依據。

  • 計畫名稱:
評估東亞以及台灣近期氣候預測能力以及可預測性 - 歐盟2020 展望計畫Impetus4Change (王懌琪研究副技師、許晃雄特聘研究員)

為因應社會應對氣候變遷對近期氣候預測資訊的需求,歐盟2020展望計畫 Improving Near-term Climate predictions for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Impetus4Change; I4C)結合氣候科學家、社會科學家、以及城市階層利害關係人共同進行近期氣候資訊的產出以及應用的研究合作,以產出滿足區域應用端的氣候資訊,計畫執行時間預計由2022年11月至2026年11月。在7個工作團隊之中,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央氣象署、夏威夷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加入了第二工作團隊(WP2) -改善季節到年代際(S2D)氣候預報系統,目前正與WP2的其他工作成員包括挪威卑爾根大學、丹麥氣象局、巴塞隆納運算中心等機構密切合作,預計並將提供一組創新全球氣候預報資料供區域應用端使用。相對於其他工作成員以歐洲近期氣候為研究目標,中研院環變中心團隊專注於評估台灣以及東亞地區近期氣候預報能力,以及了解近期氣候預報可預測性背後的機制,包括聖嬰現象、太平洋經向變異和太平洋年代際振盪,同時也將結合統計降尺度技術,以期能將I4C計畫提供的全球近期氣候資料應用到台灣區域尺度,提供台灣氣候應用需要的氣候資訊。

圖: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團隊(AS-RCEC)在I4C計畫第二工作團隊(WP2)所執行的研究內容示意。

  • 計畫名稱:
東南亞海洋時間序列研究站(SEATS)研究 (夏復國研究員)

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測站(北緯16度、東經118度)在1999年的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IGBP)會議中,被正式認可為國際時間序列測站之一。有別於其他七個海洋時間序列研究站,SEATS是全球唯一位於熱帶邊緣海的時間序列測站。自2008年迄今,SEATS計畫便轉移到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迄今。自1998迄今(2023)共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平均每年2.5篇。SEATS無疑是台灣眾多國際認可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中表現最為優異的其中之一。網址https://www.odb.ntu.edu.tw/seats/. 此計畫自2004年起,由本中心研究人員以國科會個人研究計畫方式執行迄今。經多年整取,此研究即將在2024年成為國科會自然處轄下除海洋研究船與海洋資料庫之外的第三個核心設施。在了解全球氣候變遷下海洋衝擊的議題,確實展現了Taiwan can help的決心。

  • 計畫名稱:
GEOTRACES - 全球海洋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分佈及循環研究計畫 (何東垣研究員)

GEOTRACES為全球海洋科學最為活躍的國際計畫之一,參與國家有近三十國,本中心何東垣博士自2012年起擔任科學指導委員會長達六年,2018年於中研院舉辦科學指導委員會及訓練工作會,與日本東京大學及京都大學海洋化學團隊建立長期研究合作關係,多年來積極推動台灣學界參與相關研究,又於2023年受邀加入SCOR WG167國際計畫 RUSTED團隊,將於未來四年推動海洋氣膠金屬研究之標準方法訂定及建議,藉以推動國際合作。計畫於2024-2025年結合國內相關學者共同進行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GEOTRACES台灣航次,預期將對氣膠金屬對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及物質循環的影響,做出全球領先的貢獻。相關網址 http://www.geotraces.org/

研究人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