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康嫻Pan, Kang-Shian

研究興趣

太陽系小天體、太陽系形成與演化、可見光天文觀測、臺灣原住民天文學、科學素養教育

我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從太陽系小行星資料庫和太空任務中挑擇需再詳加調查的小行星,使用多種可見光觀測方法:偏振、光度和光譜做整合分析,研究目標小行星表面風化層和內部結構的物理特性。此外,我們的長期計劃是在鹿林天文台建立東亞區的小行星偏振觀測站。

天文學是個古老的學問也是許多文化發展的開端,我的另一項研究為踏查臺灣原住民族的天文觀點,尋找屬於臺灣在地文化的星空。

代表著作

Pan, K.S., 2023. 遠古時代, 鄒族的月光比陽光還熱, 台北星空, Vol. 112, pp. 16-22

Pan, K.S., 2022. 保衛地球大作戰, 台北星空, Vol. 110, pp. 8-16

Pan, K.S., 2022. 宇宙中的水, 台北星空, Vol. 106, pp. 8-15

Pan, K.S., Ip W.H., Lin, C.L., Huang, L.C., Cheng, Y.C., and Yeh, T.S., 2022. Is (3599) Basov a large C-type super-fast rotator?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Vol. 220, no. 105520.

Pan, K.S., and Ip W.H., 2022. Polarimetric observations of asteroids of different taxonomic classes from Lulin Observatory in Taiwan.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Vol. 212, no. 105412.

研究成果介紹

探尋太陽系過去、現在與未來 根據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及模型,位於太陽系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帶小行星,是由早期太陽系中行星碰撞過程及受行星的重力擾動後的產物,遺留至今保留著許多早期太陽系當時的物質與化學訊息,因此被視為解開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重要線索之一。我們的研究工作使用地面可見光望遠鏡,觀測多類型小行星觀測,確認偏振儀在小行星偏振研究的準確性,也對金屬風度高的小行星(16)Psyche做深入調查,更進一步地應用搜索帶有太陽系目前最古老礦物的L型小行星。另外,根據小行星瓦礫堆模型,藉由多個小行星相關研究資料庫,用統計分析比較了小行星家族成員的大小、形狀和週期分佈,來研究小行星的組成與結構,並篩選出具有研究潛力的目標,利用可見光光譜及測光的方式進行觀測,提出在結構上可能的解釋。為過去太陽系的起源,及評估現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潛在風險,或用於未來礦物開採的可能性,提供初步的科學成果。

臺灣原住民天文學 以阿里山地區鄒族為例,我長期進行在地口傳文學的調查和生活文化的紀錄,發現鄒族對星空的觀察早已融入神話故事、文化生活、和歲時祭儀等,與大自然建立深厚的連結,至今仍可見於鄒族的日常生活。我將這些部落文化的科學觀點融入自然領域的自編教案,深耕在地部落小學。於《臺北星空》的原住民看星空系列亦有專文陸續刊登。

  • 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 (2022)
  • (02) 2787-5872

  • sherrykspan

研究人員登入